目前分類:譯事形態 (139)
- Nov 26 Thu 2009 08:00
紅色電話的聯想
- Nov 09 Mon 2009 08:00
不一樣的感覺
不久前,我拿出一本買了很久,卻一直沒有時間看的書(我還來不及看它一眼,書的上方居然已經隱約有黃色斑點了),看了之後,覺得意猶未盡,又找出同一位作者的好幾本書來看。
這是一位日本作家,我看的那幾本書是由兩位不同的譯者翻譯的。兩位譯者的文字的確有不同的感覺,其中一位的文字有都市的感覺,另一位有一種「下城區」的感覺(哇,不知道這兩位譯者知道我用這種方法區別他們,會不會來向我抗議)。
- Oct 22 Thu 2009 08:00
忠實不是死忠
這個學期,我去旁聽的翻譯課上的是川端康成的《伊豆的舞孃》。
原本想說可以趁此機會也把《伊豆的舞孃》用自己的方式譯一遍,但譯了之後,覺得文字還是太現代了,也許是因為我事先沒有做功課,沒有先讀幾本明末清初的小說熟悉一下那個時代擅長的文字吧。尤其聽了老師的譯文之後,覺得的確更有那個時代的味道(我不是說老師年紀大的意思喔,絕對沒有,絕對沒有)。由此更深刻體會到,在譯自己陌生領域(包括題材陌生、文字背景陌生等等)的作品時,做足功課是本份(突然想問一個問題,像我這種旁聽生,到底該不該交作業?我都沒有交,怕老師認為我找麻煩,增加他的工作量)。
- Sep 30 Wed 2009 08:00
原汁原味需要循序漸進
- Jun 24 Wed 2009 08:00
譯者可不可以決定自己的「行情」?
之前有幾位年輕譯者說,前輩都告訴他們,不要接稿費太低的稿子,以免破壞行情。
其實,我覺得所謂「行情」是浮動的。在之前的某一篇討論譯者薪事的文章中,發現以我比較熟悉的日文書籍翻譯來說,業者(出版社和翻譯社)開出的價格就有每千字兩百到八百不等,整整相差了四倍。
所以,行情到底在哪裡?
- May 26 Tue 2009 15:24
陸譯村上春樹 引發山寨口水戰(轉載)
村上春樹的中譯者,向來是港台賴明珠,大陸林少華。不過林譯修辭華麗,又誤譯了不少流行文化元素,頗遭識者詬病。
去年7月,大陸南海出版公司從上海譯文出版社手中奪下《當我談跑步時,我談些什麼》(繁體版《關於跑步,我說的其實是...》)的版權,又發起「海選譯者」造勢活動,喧騰一時。今年年初,上海杉達學院日語系主任施小煒的譯本上市,林譯卻遭到冷凍。林少華對此頗感失落,聲稱遭到出版社拋棄,形容自己辛苦種樹20年,「忽然有人把桃摘走了。」
旅日18年的施小煒則火力全開,條列出林譯種種硬傷,狠批為「山寨」村上春樹:「由於對日文和中文的理解俱欠精準,於細微之處未能吃透,所謂內力不足是也,卻一味地堆砌詞藻賣弄花拳繡腿,結果使得林版村上比諸村上版村上,始終讓人感到走了樣、變了味。」他自信表示,自己的譯文會讓大家正確認識村上春樹。林少華則反譏施譯「不大考究」,駁斥硬傷之說無稽:「我的作品當中可能有極個別的誤譯,但沒有翻譯作品是沒有誤譯的,即使是傅雷、豐子愷的翻譯當中也是有錯誤的」。
- May 25 Mon 2009 11:00
譯名,先搶先贏
之前聽青蛙前輩說,當年她在翻百科全書時,曾經為很多外來語取了譯名,之後,大家也就跟著這個譯名使用了。
最近接觸了一本和非洲文化相關的書,對這個問題的感觸特別深。比方說,一些非洲國家的譯名就是如此,坦桑尼亞為什麼是坦桑尼亞,而不是「攤商尼亞」,蒙巴薩為什麼不叫「摸把爽」(純粹胡思亂想,輕鬆一下,沒有對國名、地名不敬之意),就是因為已經有很多譯界前輩已經「先搶先贏」,不,應該說是先動腦筋幫大家想好了。
英文譯者應該比較會經常遇到這種取名樂趣。因為為書中每個角色取名,也是一個很大的學問,除了約翰、瑪莉這些已經被「搶」掉的譯名以外,還是有很多機會成為很多譯名的「親生父母」。
- Apr 27 Mon 2009 12:00
這真的是一本好書嗎?
翻譯了不少小說,不同的題材,不同的文風,不同的寫作手法,不同的故事......,但我必須坦誠一件事,並不是每一本書都可以讓我在心裡打五顆星。
通常編輯說要發譯某本書時,我會先問編輯交稿的時間,如果時間上可以配合,我都會先根據書名,上日本亞馬遜查一下相關資料,先瞭解是不是自己能夠勝任的題材,稍微篩選一下。然後,拜託編輯把樣書借我看一下,我會跳著選幾頁的內容來看,如果覺得自己能夠勝任,才和編輯討論交稿時間。
- Apr 24 Fri 2009 12:00
別人家的草皮比較綠?
那天看到一份資料(已經是十年前的資料了,所以只能僅供參考,但搞不好日本和台灣一樣,稿費幾十年如一日,就很有參考價值了),介紹日本譯界的收入情況。
日本的譯者稿費似乎以抽版稅的方法為主,版稅的計算方法就是印刷量乘以定價,再乘以版稅的趴數,百分之八是「行情」。
- Mar 19 Thu 2009 12:00
翻譯也要用心
那天去做口譯時,日本客人提到服務業面對客人必須用心,而不是按照公司規定的SOP做就好。
他舉了一個例子,比方說,如果有人去麥當勞點六十塊炸雞,三十杯果汁,如果服務生照本宣科地問客人:
- Mar 16 Mon 2009 12:00
翻譯的標準並非一成不變
- Feb 06 Fri 2009 12:00
譯者薪事大調查
一位長輩問我,譯者的「薪資」問題(不是那種惡意打聽別人賺多少錢的情況),因為她的晚輩也想投入這個行業。我告訴她我知道的有關日文翻譯的情況,後來我在想,也許很多人想要投入這一行時,想要瞭解這個行業的「薪事」,但通常很難問到吧?
因為譯者朋友可能不想公開自己的隱私,可能有的譯者做了很多年,也未必知道「行情」?
- Jan 09 Fri 2009 12:00
每一次翻譯,都是寶貴經驗的累積
之前「臨危受命」,當救火隊,接某本推理小說的後半部分。
譯者生涯中,曾經有四次這樣的經驗。有的是上、中、下三冊中,我接的是中冊,但還搭了上冊的幾個章節和下冊的一半;也有我翻上冊,另一位譯者翻下冊;還有一次也是翻後半部分。
- Jan 07 Wed 2009 12:00
相同的頁數,不等於相同的文字量
- Dec 29 Mon 2008 12:00
翻譯,有時候需要「補完」
那天看到一位翻譯家談翻譯時寫道,在英譯中的時候,遇到he、him、his,she、her、hers、it、its等必須小心。因為這些字的讀音不同,容易知道代的是什麼人,但中文的「他」、「她」、「牠」讀音相同,再加上「我的」、「你的」、「他的」,根本不知道誰是誰了,所以,有時候需要補上人名或關係,才能避免讀者誤會。
這讓我想到在日文翻譯時,也經常需要做這種「補完」的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