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IMG5228.JPG

這個學期,我去旁聽的翻譯課上的是川端康成的《伊豆的舞孃》。

原本想說可以趁此機會也把《伊豆的舞孃》用自己的方式譯一遍,但譯了之後,覺得文字還是太現代了,也許是因為我事先沒有做功課,沒有先讀幾本明末清初的小說熟悉一下那個時代擅長的文字吧。尤其聽了老師的譯文之後,覺得的確更有那個時代的味道(我不是說老師年紀大的意思喔,絕對沒有,絕對沒有)。由此更深刻體會到,在譯自己陌生領域(包括題材陌生、文字背景陌生等等)的作品時,做足功課是本份(突然想問一個問題,像我這種旁聽生,到底該不該交作業?我都沒有交,怕老師認為我找麻煩,增加他的工作量)。

那天上課的時候,討論到什麼是「忠實」的問題。

因為老師在譯一個字的時候,用了引伸的意思,也就是未必是字典上查到的解釋直接套用,而是根據原本的解釋,再結合對原文通篇的理解,選擇了一個更有助於襯托意境的詞彙。

於是,就有同學質疑,這樣是不是不忠於原文?

老師向那位同學解釋後,也順便問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。我忘了那天說了什麼,大意就是「根據我的理解,『忠實』是對於作者想要表達內容的忠實表達,而不是侷限於文字的對應」。

記得我初接觸翻譯工作時,遇到不確定的字眼,當然會查字典。有些單字的解釋只有一、兩個,選擇起來就很輕鬆,最怕的是遇到十幾、二十個解釋時,不知道到底該選哪一個。而且,有時候生硬套用解釋時,整句譯文讀起來很拗口,但當時的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問題,就

我一直很慶幸自己一開始接翻譯工作時,譯的是雜誌社的內部稿。那份雜誌和日本某家雜誌社簽了合約,可以用日本雜誌的稿子(也就是有版權的,該雜誌還在封面上打出「和日本○○雜誌合作」的宣傳文字,所以不是盜版的啦),但因為有時候還是必須結合台灣本土的情況,所以,他們會請譯者把日本的文章譯出後,再由他們的編輯自行增刪。因為每期雜誌出版時,都會送我一本贈書,我都會很仔細地對照我原本的譯文和編輯重新寫稿後的內容,這個過程讓我受益匪淺,在和這本雜誌為期不短(我忘了多久,兩、三年?)的合作過程中,瞭解到譯者絕不能當「翻譯機」。當然,當時並沒有這種清楚的想法,只是覺得不能死譯,不然,編輯重寫時就很辛苦。

很多經驗都是在翻譯過程中逐漸學習和體會,而且好像永遠沒有「學成」的一天。當累積一定的經驗後,就會知道有時候套用字典上的解釋未必是最好的詮釋,有時候結合我們中文的用詞習慣,譯文才會更流暢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