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CIMG5154.JPG

之前的研討會上,一位教授提到一點──

過去我們總是要求書籍的譯者力求忠實,但經過這些年的觀察,我認為這種想法必須要改變。

(如果我夠大膽,我會站起來為她鼓掌!可惜我膽小)

因為很多書籍如果按照原文直譯,可能很少有讀者願意讀下去,正因為譯者採用了更貼近讀者的翻譯策略,根據原文進行適當的調整,才讓作者的精華思想可以傳達到華文世界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
(終於有學者從貼近譯者的角度去認識翻譯的問題了,放鞭炮!)

實際做過翻譯的人,都會努力要求自己「原汁原味」,但正因為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原汁原味,才會需求不斷向這個方向努力。

這讓我想到以前在日本生活時,經常聽到朋友說,日本的「中華料理」幾乎都不純正,而是改良式的中華料理。因為那些餐廳主要消費對象是日本人,為了滿足他們的胃,需要將味調調整為符合日本人的口感,才能吸引顧客上門。

當然,隨著「中華料理」的餐廳越來越多,以及吃中國菜的人越來越多(包括住在日本的華人),導致消費人口增加時,開一家很純正的四川料理或是廣東料理店,或許也很受歡迎。

同樣的,台灣的日本料理似乎也一樣,首先必須「在地化」,然後才能「正統化」。所以,如今除了傳統的台式日本料理以外,也有越來越多的正統日式料理。(嗯,總覺得這個例子好像舉得不太貼切,不過沒關係,反正又不是在寫論文)。

日文翻譯書不也一樣嗎?以前的日文小說或是卡通,會把書中人物的名字都改成中文名,如今應該不會再有擅自為書中主角改名字的問題發生了(當然,一方面也是版權有限制)。

隨著很多日本詞彙和日本文化融入華文文化中,譯文當然會越來越能精確傳達作者在原文中想要表達的意思。

比方說,如果櫻桃小丸子沒有在台灣播映,當書中剛好提到某人「簡直就像小丸子的同學小玉的爸爸」時,可能就需要一堆譯註說明,如果這個人物不那麼重要,或許可以在華語文化中找類似的角色「替代」。

所以,有時候不夠「原汁原味」,其實也是「劇情需要」。

(真是很潦草的結束啊~~!)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綿羊 的頭像
    綿羊

    綿羊的譯心譯意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