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CIMG4919.JPG

 

那天上課時,突然被老師提問了(驚)!

剛好上到白先勇的作品中,有一句對話是上海話,日本譯者在翻譯時,只是按照一般的方式翻譯。老師就問我,我遇到方言的翻譯時,會怎麼處理?

我忘記在課堂上到底說了什麼(因為我是天生緊張鬼),大致是說,基本上還是用國語處理,並不會刻意譯成台語或是其他方言,因為讓一個日本人(書中的角色)說山東腔或是台語感覺很奇怪,但是會在語感上處理得比較輕鬆。

譯小說多了,的確會遇到不同的方言。最常出現的當然就是關西話,還遇過九州話(白石一文的書裡常常出現)。

譯方言時,辛苦的不光是要查某些方言到底是什麼意思,更難的是該如何處理方言。

直接譯成國語,似乎不夠貼切。因為既然作者讓角色說方言,一定有作者的用意,不管作者的用意如何,身為譯者,都要努力傳遞作者的想法;但如果不譯成國語,那到底關西腔、京都腔、岡山話......分別該對應哪一種方言呢?

之前,我曾經試圖用一些台語來詮釋關西話,但後來覺得並不妥當,也容易造成讀者的閱讀障礙。

同樣的,如果日本譯者在譯介黃春明等本土作家的作品,翻譯香港作家的某些作品時,如果讓書中的角色突然一口九州腔,恐怕也很奇怪吧。試想著張愛玲筆下的人物竟然會說大阪腔,恐怕會為了講究「方言」的對應,完全破壞了人物的性格,即使用日本人認為比較優雅的「京都腔」來對應吳儂軟語,還是會有落差。

一般來說,作者在讓書中的角色說方言時,通常有幾種情況。一種是想要表達草根性的人物性格,或是就是遇到老鄉、回到老家時,就很自然地說出方言,藉此表達書中人物內心放鬆的感覺。所以,我覺得與其讓日本人(書中角色)突兀地說山東話、廣東話之類的方言(我也沒那個本事寫出來,況且,如果譯成廣東話,對用國語的讀者來說,又是另一種閱讀障礙了),還不如從角色的對話下手,把角色說話的語氣、所使用的詞彙處理得比較輕鬆一點,同時,不經意地點出「他說方言」這件事,也許更能夠表達出人物的性格,也不至於讓中文讀者感到突兀。

至於日本的方言對話和我所說的「輕鬆語氣」、「輕鬆詞彙」的對話之間的落差,也許只能用翻譯中的確存在「不可譯」的部分來說服自己了。

遇到實際翻譯時,當然還是要視實際情況,考慮如何才能譯出最佳情境~

因為那天在課堂上太緊張,好像沒有說清楚,所以回來自己整理了一下。嗯,我的手指果然比我的嘴巴健談。

當然,這只是我在目前為止的翻譯工作中的心得,也是我遇到方言時採取的翻譯策略,沒有說服別人接受之意,只能勉強算是野人獻曝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