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SC_24451.jpg    

很久以前寫過一篇文章,當時認為大部分讀者在購買翻譯書時,似乎並不在意譯者是誰。以我自己來說,在做翻譯工作以前,在看翻譯書時,即使看到卡卡的,或是覺得不順的地方,也會很寬容(?)地認為,翻譯書嘛,難免會這樣,對翻譯書並沒有太高的要求,完全沒有意識到所謂良譯、劣譯的問題。

這幾年,翻譯書籍越來越多,讀者有了更多選擇,閱讀水準當然就越來越高,在比較之後,就知道同樣是翻譯書,A書讀起來一氣呵成,B書卻好像開車時沿途都會遇到狀況,不時需要停下來,消化一下腦袋裡的問號,瞭解作者到底想要表達的意思。

日本有一位暢銷作家中谷彰宏,記得數年前去日本的書店時,看到一整排他寫的書,就對他產生了好奇。他寫的都是一些勵志書,類似「為什麼那個人能夠勤學不輟」,或是「提升工作運的六十法則」(剛才查了日本亞馬遜,有兩千多筆他的書籍資料),他寫的文字也很精簡,也就是所謂的掐頭去尾,有時候沒有主詞,有時候需要意會詞彙的意思。

記得大約十年前,曾經譯了一本中谷彰宏的書。交稿之後,主編說,感覺不像中文,有點不知所云。我還振振有詞地說,作者就是那樣寫的(現在想來真慚愧),但那位主編不懂日文,所以就找了懂日文的編輯一起討論,編輯也說,作者就是這麼寫的,譯者(我)並沒有譯錯,但問題在於讀出來的中文,就是感覺很奇怪。當時,我的經驗不足,只懂得看到什麼就譯出來,還以為這樣就是盡了譯者的本份,不知道怎麼解決主編提出的這個問題(現在想來,那位編輯也經驗不足,哈~)。現在當然知道遇到那種類型的書,應該在閱讀和消化意思後,用通暢的中文表達意思,而不是單純的「字字照譯」。

這是我當了多年譯者後,總結出來的經驗。當然,譯者的經驗程度不能用「年數」作為計量單位,因為當了二十年的譯者,但每年只譯一本書的人(當然,那些每年只精挑一、兩本書譯興趣的A咖譯者另當別論,這裡只談我熟悉的翻譯普羅大眾世界),和當了十年的譯者,每年可以譯五到十本書的人,處理的文字量不同,遇到問題和藉由解決問題獲得的經驗也不同。翻譯經驗豐富的人,在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後(比方說,如何處理方言問題,如何透過文字表達不同人物的性格或是教育水準……等等),會思考如何妥善解決,當再度遇到相同的問題,已經駕輕就熟,根本不再是問題。話說回來,也有些人是翻譯天才,翻第一本書就上手,當然就不需要像我這種笨鳥,需要慢慢累積經驗(嘆!)。

之前,曾經看過某位作家的書,據說那位作家在日本很受歡迎,就去找來看。看了之後,完全不瞭解好在哪裡,譯文讀起來也很不舒服。後來因為某個機緣,看到了另一位譯者譯同一位作家的書,頓時覺得那位作家是一位說故事的高手,真正體會了業界流傳的「好的譯者讓你上天堂」的境界,不適任的譯者,不僅會影響讀者的閱讀,更可能讓大家對作者失去興趣(罪過,罪過)。

這幾年,市場越來越重視翻譯的好壞,相對的,對譯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譯界越來越不好「混」了。有朋友拿一本沒有版權時代出的日文翻譯書和原文對照,發現在一頁中就有兩、三個明顯的錯誤。在當年沒有網路可查的年代,專有名詞的誤譯或許情有可原,但對日文漢字的「望字生意」,就有點太恐怖了。那位朋友笑說,年輕時還覺得那本翻譯書譯得很好,現在拿原文一對照,才覺得自己當年「太傻太天真」了(當然,相信這只是個別現象,在以前的時代,還是有很多高水準的譯本)。

讀者對翻譯品質的要求,自然督促出版社在品質上嚴重把關。有些追求品質的出版社遇到某些對文字要求度比較高的書時,會花心思挑合適的譯者,有時候,甚至願意為了配合譯者的檔期調整出版時間。

面對翻譯市場的這種改變,身為譯者,皮真的該繃緊一點,不知道有沒有翻譯的「肉毒桿菌」,一打下去,(譯文的)賣相變得超好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綿羊 的頭像
    綿羊

    綿羊的譯心譯意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