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CIMG5211.JPG

上一篇文章討論譯文中是否該用某些中華文化色彩很強烈的成語,相信不止是我,很多譯者都曾經有過到底大膽採用百分之百貼近的「好詞兒」(但意象太中華文化),還是妥協採用貼近原文度可能只有百分之八十的「安全牌」?

比方說,某一位譯者用悄悄話留言說,曾經遇過一位讀者因為譯文中使用了多個這類詞彙,被讀者批評是「這輩子看過譯得最爛的劣譯第一名」,這位譯者之後就學「乖」了,盡量避免。

也許有人對此不以為然,認為翻譯是專業,不能夠因為個別讀者的意見而影響自己的翻譯策略。但也可以用另一個角度來說,翻譯必須為閱讀對象服務,如果閱讀對象產生強烈的反感,譯者或許應該順應讀者需求?

就像上一篇文章說的,這兩種意見都各有支持者,沒辦法說某一種正確,另一種錯誤,我在翻譯時,也是在不停摸索,有時候也會稍微衝一下,堅持一下自己的「翻譯理想」(?)。

不過,對自由譯者來說,而且做是以大眾為對象的出版物的譯者來說,畢竟不是翻譯學術文件,如果翻譯策略的取捨會影響譯者的接案時,也許在某些情況下,不得不選擇妥協(?)

也許是因為討厭的情緒總是比喜歡來得強烈,有時候我們看到一些好譯文,或許會暗自驚艷,默默享受一本優秀翻譯書的樂趣。但遇到不忍卒「讀」的譯文,就有一種不吐不快的衝動,或許會自己在網誌或是網路的某些平台上表達一下自己的「忍無可忍」,於是,對翻譯該本書的譯者來說,即使是再小眾的意見,也留下了一筆「不良記錄」。

所以,我能夠理解前面那位譯者學「乖」的理由。

假設編輯在發譯新書,要找譯者之前google一下譯者之前譯書的風評(編輯當然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),如果「查無資料」(指沒有任何正面或負面的評論)還好,如果是針對有爭議的問題(比方我們在討論的主題),只查到有零星讀者認為是「譯得最爛」的評語時,也許編輯並沒有看過那本書,不知道實際情況如何,發譯的時間緊迫,沒有時間實際找來看看,搞不好就會縮手,改找另一個「安全牌」的譯者(既沒有正面評價,也沒有負面評價)的譯者。

當然,這只是假設的情況,沒有聽編輯提過是否真的有這些情況,但是譯者還是會有點小顧慮?畢竟,大部分譯者的心臟都很小顆、很脆弱,自信心很容易被打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綿羊 的頭像
    綿羊

    綿羊的譯心譯意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