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不知道在哪個譯者部落格,看到某位譯者自稱為「賣字郎」,我覺得這個形容很貼切。
因為對大部分譯者來說,都是領稿費,也就是根據譯稿的數字領取工作報酬,的確可以說是靠「賣字為生」。
既然是賣字,難免會讓外人猜疑,在賣字的同時,會不會灌水?
很久以前,小獅也問過我這個問題,既然出版社是根據字數付稿費,那多加一些「的」,不就可以多賺一點錢嗎?
我原本以為這只是小孩子的天真(小獅問我這句話時,還沒有上學),直到最近,去聽某個講座時,聽到一位長者說到類似的話,我不禁有點驚愕。
那位長者也是日文工作者,他在講座中提到專職譯者時說,那些譯者的稿費都是按字數計算,所以,譯文會出現很多贅字,這也不能怪他們啦。
我非常不同意這種說法,可以說,只有外行人才會說這種話。
以我自己為例,在翻譯的時候從來不會想到怎樣多譯幾個字,多賺幾毛錢這種事,而是考慮用哪一個字最貼切。在校稿的時候,看到贅字也是能刪則刪,因為贅字之所以會成為贅字,就是會在閱讀時很「礙眼」,讓人想要除之而後快,絕對不會為了幾毛錢而「手下留情」。
因為,以一本十萬字的書來說,如果灌水兩千字的贅字,出版社在申請稿費時,可能會連同這兩千字的贅字稿費也一起申請,就算是一字一元的價格,對原本十萬元的稿費來說,譯者會為了多賺贅字的兩千元,讓整個譯文拖泥帶水,影響譯稿品質嗎?
如果譯者為了增加稿費收入,自己添油加醋,加了很多情節,那更是等於毀了自己的翻譯前途。編輯不是瞎子,會允許譯者這樣惡搞嗎?在看稿的時候,如果發現很多贅字,不是覺得這個譯者「居心不良」,也會覺得「囉里八嚓」,很可能從此成為拒絕往來戶,對譯者來說,不就是因小失大嗎?
所以,譯者固然在賣字,但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譯者都不會賣灌水字(至於為什麼不是百分之百,因為世事無絕對嘛)自毀前程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