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金聖華教授著的《齊向譯道行》中,介紹了白先勇的《台北人》在翻譯成英文過程中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甘苦。

先摘錄以下這段文字。

印象中,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有關一個花名的翻譯。在名篇<永遠的尹雪艷>中,主角尹雪艷是一個活色生香的人物,她一出場,就令人印象難忘。「那天尹雪艷著實裝飾了一番……。為了討喜氣,尹雪艷破例的在右鬢簪上一朵酒杯大血紅的鬱金香……」。這「鬱金香」三個字的確用得妙,「鬱」點出了神態,「金」代表色澤,「香」帶出「氣息」。譯成英文,就變成了tulip。這個字語音急促,絕無「鬱金香」三字引發的美感可言。譯者商討之下,決定改譯為“camellia”(茶花),取其音節綿長有致,婉約動人。但在後來《台北人》出版中英對照版本後,就不得不把「鬱金香」還原成“tulip”,免得讀者以為由作者和合譯者組成的翻譯團隊竟然連花名也譯錯了。

由此可見,翻譯文學作品時,有時候為了精確的傳達那種意境,或許會「調整」原來的文字。所以,許多翻譯大師說,在翻譯文學作品時,必須「瞻前顧後、左顧右盼」,也就是說,譯者最好能夠融入劇情。

不過,或許是陷入了習慣性的被害妄想症,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,即使不是中英對照的版本,如果有細心的讀者把《台北人》的中文版和英譯版本拿來對照,然後發生金教授所說的,指出「連花名也譯錯」的情況,不知道該怎麼辦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