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想到一個問題,隨著一些外國文化的交流,或是某些社會現象的發生,經常會冒出一些新鮮的詞,例如,「殺很大」、「小三」、「冏(下面有沒有一橫?但我只打得出這個字)」,諸如此類的。
既然在做和文字打交道的工作,當然要勉強擠出一點對文字的敏銳度。
我相信做譯者的,在思考要不要用新鮮詞彙時都很掙扎。
這些新鮮的詞彙之所以會「冒」出來,一定是原本中文裡沒有這麼貼切的詞彙,可以恰如其分地形容那種感覺、狀況……,是豐富了中文的表達。或者原本即使有相同意思的詞彙,但表達的感覺有點不太一樣(比方說,「第三者」vs「小三」)。
問題是,如果這個新鮮詞彙只是流行語,也許過兩、三個月,就變成了被打入冷宮的「死語」,沒有人再用了。我們做翻譯工作,從翻譯完到出版,可能也會有一段時間,再加上書籍出版後,還要在市面上賣一段時間(好的書會賣很久),等到兩、三年後,發現裡面有很多不倫不類的「過期流行語」,豈不是辜負作者用心寫書的心血(人家作者沒叫你趕流行啊)。
當然,有些流行語可以經過時間的考驗,留下來成為新詞,豐富中文的表達,像是很多外來語不就是這麼來的嗎?比方說「幽默」,之前在一本書中看到,當初「幽默」並不是譯成幽默,有不同的譯法(我忘了是什麼),但之後有人譯成「幽默」,就漸漸被大家接受,在看那本書之前,我甚至以為「幽默」是中文原創的呢。另外,日文中的「人氣」,好像也經過了十年的考驗,似乎慢慢擠進中文的行列了。
我個人的結論是,禁用流行語,積極用新詞。
聽說一些漫畫和輕小說的翻譯時,可以用一些流行語,但因為我對這一塊不熟,所以也就略過不計啦。
總之,我很膽小,很怕用了一個「流行語」,結果幾年後遭到淘汰,讀者看了不知所云,甚至罵一句「這譯者是老古董」,嗚嗚,那會很慘。不過,有時候詞窮時,真的超想用那些流行語,因為情境超match的啊~~~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