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星期,有兩位譯者不約而同地問我試譯稿的事。
我在譯實用書的時候,好像沒遇過試譯這種事。也可能年代久遠,我忘記了,但即使有,應該也只有偶爾的幾次而已,不然應該有一絲絲的記憶而已。總之,翻譯了幾本書,而且都已經上市後,幾乎就開始一本又一本地接,沒有要求我試譯。
後來開始有接小說翻譯時,剛開始的幾本書(不同出版社)曾經有過試譯,有一次因為譯錯了一個地方沒被錄取,其他的好像在試譯後,編輯認為符合要求,就開始發譯。回想起來,當年翻譯合約都不怎麼健全,和很多家出版社合作多年,都從來沒看過他們的合約長什麼樣子。書來我譯,譯完交稿,交稿領錢,好像流程就這麼一路順下來。所以,那時候,試譯制度也沒那麼健全吧。當然,也可能是因為那個年頭,日文翻譯不像現在那麼多,編輯認為找到「基本上合適」的譯者就決定發譯了,不會挑肥揀瘦。
那次試譯沒過關,得知時有點沮喪,在那個還沒有很多日文小說的年代,失去一個譯小說的機會,當然會有點懊惱。如今事過境遷,反過來想,也許勉強接了那本書,也未必能把那本書譯好,還是「放那本書一碼」比較好。
我的試譯經驗分享完了(差點忘了最近譯青少年小說之前的試譯,但之前在其他文中提過了),說回那兩位譯者和我討論的試譯情況。這兩位譯者的情況都有點類似,就是在試譯後,不太能夠苟同編輯指出他們的問題。其中一位有譯書的經驗,另一位因為沒有提,所以我不知道是不是初譯。這兩位譯者都很認真,在試譯後,還和編輯討論(兩位編輯似乎也都很熱心地和他們討論,可能認為他們雖然這次試譯沒有通過,但只要稍微改進,就可以符合要求),但在討論之後,這兩位譯者似乎無法同意編輯的意見,所以,來和我討論。
基本上,編輯的意見通常是根據多年的編輯經驗所累積起來的,在某種程度上,也代表了那家出版社的做法(當然,偶爾會有一些特立獨行的編輯),如果要接他們家的書,就要按照出版社的要求去做,如果自己覺得無法妥協,或許就該考慮試著和其他家出版社合作,否則,以後在合作過程中,也很容易鬧得不歡而散,那還不如趁早識趣地走開,以免增加彼此的痛苦。
我的意思並不是說要盲從編輯的意見。在自己的翻譯經驗不足時,編輯的指教往往是自己學習和改進的方向。如果自己已經有了相當的翻譯經驗,認為編輯說的未必正確時,我覺得也沒必要和編輯爭辯。因為即使贏了又怎樣?況且,很多歧見也許是因為採取不同的翻譯策略造成的不同,誰都說服不了誰,只會讓編輯覺得這個譯者很難搞(連試譯都要爭成這樣,萬一合作過程中出現問題,溝通不是更麻煩),不是嗎?
試譯慘遭滑鐵盧心情當然會受影響,尤其自己覺得頗有自信的試譯作品交出去後被打回票,心裡難免不服氣,甚至覺得編輯沒眼光。不過,即使真的是編輯沒眼光,恐怕也不希望聽別人說他沒眼光或是把好譯稿說成爛譯稿,所以,我覺得沒什麼好爭。
換一個角度想,只要自己是千里馬,遇有機會遇到伯樂,至少這一位編輯不是你的伯樂,不如趕快找下一個機會。
那天和其中一位譯者說到,一旦譯者和出版社對翻譯有不同的看法時,除非譯者夠大牌,否則,只有譯者配合出版社的方針,沒有出版社會遷就譯者。
當然,理想的合作關係,就是雙方互相尊重,樂於溝通,合作自然會愉快。
Ps.寫完之後,又在想,我這種「沒什麼好爭」的想法,或許是一種老人心態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