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烏來內洞

那天,某前輩提到她目前在譯的那本書,由於和台灣的文化差異相當大,所以書中不得不使用譯註,為了讓讀者能夠瞭解文中人物說的某句話的意思,其中有一個譯註甚至有上百個字。

曾經有讀者說,很喜歡看小說中的譯註,也有些出版社傾向能夠少加譯註就盡量少,以免影響讀者看小說一氣呵成的感覺。

其實譯者並不喜歡寫譯註(至少我不喜歡),因為大部分譯註並沒有現成的,而是要查了一些資料後概括成一個譯註,腦細胞新陳代謝的速度應該會非常快。

最近有一個小小的體會,發現閱讀年齡層越低的,應越要少用譯註,最好能夠完全不用。尤其閱讀對象是小學或是國中生時,如果夾雜太多譯註,可能會影響大部分小讀者的閱讀樂趣。

舉一個很好的例子,我好像沒有看過兒童繪本裡有用到譯註的。

當然,一方面是因為兒童讀物內容本身簡單,不會有太費解的文字,但有時候也是會出現不同文化中的內容。這種時候要怎麼解決?也許可以把原本要寫成譯註的內容結合到譯文中去,比方說──

他在歌舞伎座(譯註:上演歌舞伎劇目的專用劇場)第一次登台表演……

可以用──

他在上演歌舞伎劇目的專用劇場歌舞伎座第一次登台表演……

(哈,繪本應該不會提到歌舞伎座,我只是舉一個例子。)

雖然或許不是完全忠於原文,但這是為了適應讀者所做的變通,翻譯兒童讀物不是翻譯論文,不需要一字一句地力求對應,重要的是譯出精髓,讓小孩子能夠體會閱讀樂趣,而不是用一堆譯註把原本喜愛閱讀的小孩子嚇跑。

在兒童讀物的翻譯時,遇到譯者判斷需要譯註的地方,除了以上的「結合法」,如果無法言簡意賅地表達時,或許還可以考慮用我們的文化中相類似的內容加以「替代」。

當然,我翻譯的兒童讀物不夠多,等我累積更多經驗後,再和大家分享囉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綿羊 的頭像
    綿羊

    綿羊的譯心譯意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