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中場休息,趁大家去吃茶點時,趁四下無人之際拍的)
那天,冒著被東吳幫的龐大勢力(我是指星期六參加東吳聚的成員)追殺的危險(不,應該說是錯過向東吳幫效忠的機會?),報了名而沒參加聚餐(不,不,我事先有向主辦人荳前輩報備),去參加了一場翻譯的研討會。
參加的七十幾位成員(報名名單,實際參加人數大約在七、八成吧)中,大部分不是外文系或是日文系的教授、講師,就是相關科系的研究生或是學生,在我的名字後面,竟然寫的是日文翻譯業者!
趕緊去問大獅,當初報名時寫的是什麼,她說她寫的是日文譯者,唉,感覺被寫成「業者」,好像生意做得很大,明明我只是個體經營而已啊。不過,還好有某出版社的編輯相陪,她的「單位職稱」欄裡寫的是「xx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外文編輯」,我對她說:「別人好像都很有學術味,只有我們兩個人,好像渾身散發著銅臭味。」不過,後來我發現還有一個更「銅臭味」的,不,應該說是實業家,是某某有限公司執行長(這個名字看起來好像事業做得很大,但不知道是哪一個人)。
論壇的講者都是中、日、韓三方的學者,主講的內容也很豐富,尤其是日本和韓國的兩位教授,全程都用中文,韓國外國語大學通譯翻譯大學院的金教授說的中文,更是好到令人驚訝。
每位講者談論不同的主題,可以瞭解不少學術研究的觀點。即使不需要囫圇吞棗式地全盤接受,也可以藉此機會思考很多翻譯的問題,
比方說,有一位教授提到「隱性性別詞語」的問題,就是某些詞彙雖然看似沒有特定的性別標誌,其實卻有使用上的「專屬性」。比方說,「小白臉」或是「禍水」,就是只能分別用於男人和女人,這也提醒我平時在翻譯時,必須多注意這個問題,以免不小心用錯,貽笑大方。
有一個問題我倒是很有興趣。
其中一位與會者問,在進行翻譯時,如果外語的固有名詞在中文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彙,該怎麼處理。
某位講者說,一定可以找到對應的字眼,只是可能譯者沒有很認真地找(言下之意,就是底子不夠?)那位講者的講稿中,也有類似的一些對應詞彙。
對於這個問題,我倒是有一點不同的看法。正如研討會上有一位講者也提到,翻譯,是文化的翻譯。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東西,不可能完完全全都能夠在另一種文化中找到對應的,否則,就不可能有「外來語」的出現。
而且,有些字眼即使可以在古文中找到相應的詞彙,但如果中文中的這個詞彙在現代幾乎很少使用(甚至已經完全不使用了),那麼,即使譯出來後,讀者有看沒懂(就好像日文中的「死語」),這算是達到翻譯的效果嗎?
這也許是學術的翻譯和我們這種以大眾為對象的翻譯不同之處?
聽完論壇後,趕緊去學校圖書館借了幾本翻譯的書來啃。偶爾身處校園,又讓我有一種全新的感覺,很有想要自我充實的感覺。我對大獅說,好想重回校園,不過,如果連我也去當學生,我家就沒有人賺錢養家了,嗚哇~,算了,暫時還是聽聽講座,看看書就好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