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在之前的「譯文的入境隨俗」中,用電腦說明書的例子,介紹了繁體版譯文和簡體版譯文之間的差異,以及專有名詞的不同譯法。
例如,computer,繁體字版本譯成「電腦」,簡體字版本譯成「計算機」。
這兩種版本的譯文,並沒有所謂好、壞之分。否則該電腦公司大可以用「好」的譯文,分別印成簡體字和繁體字,還可以節省人力或是成本開支。
簡體版和繁體版的譯者都是根據各自的文化背景,翻譯出最容易被大眾接受的譯文。
就好像之前曾經聽說有出版社請對岸譯者翻譯後,必須請編輯重新修稿後,才能在台灣市場上出版。
這並不是因為對岸的譯者翻譯得不好,而是因為雖然同樣使用的是中文,但習慣的表達方式還是略有差異。雖然看得懂,也可以理解,但讀者在閱讀的時候,仍然會覺得「卡卡的」,往往會因此影響讀者的購買慾望。
最近,台灣譯者翻譯的繁體版本在對岸出版的情況越來越多。
之前曾經接到一位對岸讀者的來信。因為我翻譯的某本小說的簡體版本(雖然上面印我的名字,但繁體譯本賣到對岸,我不僅沒有多一毛錢的收入,連樣書都沒有,甚至根本不知道譯本已經在對岸出版了)在對岸出版了,該讀者認為我其中某個譯名翻譯錯誤,言下之意,「台灣的譯者怎麼連這個都不懂」,我只能告訴他,台灣和對岸在某些譯名的音譯時,可能會選用不同的字眼,其他的,也不想多說什麼。
因為完全沒有看過簡體版的樣書,所以不知道對岸的出版社在使用繁體版本的譯文出版時,是否會請編輯針對某些用語進行調整,修改成適合當地讀者閱讀習慣的內容,還是完全按照繁體版本,只是把文字改成簡體字而已。雖然現在隨著網路的交流,隨著兩岸文化的交流,對彼此的文化、表達方式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,但不能奢望每一位對岸的讀者都熟悉台灣文字的表達。因此導致的認知差異,到底該怪台灣譯者功力不夠,還是對岸出版社編輯不盡職(?),或是讀者的問題?

那天和一位朋友閒聊時說,有一段時間,台灣的譯者擔心市場會被對岸的譯者瓜分,我們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少;現在,台灣譯者的譯本也在對岸出版,不知道對岸譯者會不會有相同的隱憂。
假設對岸譯者要擔心,請不必擔心台灣的譯者,而是台灣的出版社。因為當繁體版本在對岸出版時,通常都是沿用在台灣已經出版的版本。譯者在接翻譯工作時,已經簽下了「賣身契」,把文字完全賣斷給出版社。出版社把繁體版本賣到對岸,譯者可能根本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,所以,絕對不是台灣的譯者「撈過界」(當然,我僅指書籍出版的情況,其他領域的翻譯,我就不得而知了)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綿羊 的頭像
    綿羊

    綿羊的譯心譯意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