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最近,一本書交稿後,發了兩次E-MAIL給主編大人,請他幫忙更改其中兩個譯名。
比方說,其中的一個,就是書中提到在香港搭小巴時,下車的時候,要對司機說:「要落。」我覺得這個字眼怪怪的,當時在翻譯的時候,就改成「落車」,並在後面用紅色的字提醒,原文是寫「要落」,但似乎感覺怪怪的,建議翻成「落車」。
那天,問了曾經一位經常往來香港的朋友,她告訴我說,可以說「有落」(「有人要落車」的意思)或是「落車」,但因為香港話中的「有」、「要」發音很像,所以很可能是作者誤寫了。
所以,我就寫信給主編大人,請他幫我修改譯稿一下,並把以上的情形告訴他,就由他去決定吧。
我很擔心主編大人會覺得我很煩,所以,很厚顏無恥的往自己臉上貼金,補充一句說「這代表我在交稿後,還很惦記著這份稿子」,希望他可以看在這句話的份上息怒啦。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?有時候,在交稿以後,會突然想起某一個字眼有更好的譯法。雖然我也曾經想算了,也許這麼一個字眼,讀者根本不會在意。交稿後再請編輯叫出檔案幫忙改,他們一定覺得很麻煩。如果每一個譯者都這樣隨時訂正,他們一定會忙壞了。但天人交戰半天,還是會厚著臉皮麻煩編輯幫我改一下,畢竟……良心,良心啊。
我真的不是故意找麻煩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