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IMG5130.JPG

上次寫了一篇譯註的文章後,朋友的幾則留言,讓我好好思考了譯註的問題。

有朋友認為,譯註浮濫,會讓讀者覺得好像出版者(包括寫譯註的譯者在內)看不起讀者,以為讀者的level很低。

老實說,我以前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耶。比方說,我是日文譯者,我在翻譯過程中,覺得不太確定,或是有疑惑的內容,就會去查一下。如果覺得有必要,就會用譯註的方式寫進譯稿,希望讀者在閱讀時,不會頭上冒出一堆問號。

當然,我認為的「必要」到底是不是真的必要,就是「主觀認定」了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東京的「台場」這個地方剛出現不久時,曾經有編輯要求我加譯註。再比方說,假設作者為了表現小說中的男女主角地位懸殊,說他們一個住在六本木之丘,一個住在鴨巢,這種時候,也許就需要加一個註。因為,並不是每一個讀日文小說的人,都對東京的高級住宅或是下町那麼瞭解。

就好像我之前提過,白先勇的《永遠的尹雪艷》譯成日文時,日文譯者對一些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內容,比方說青龍白虎的「白虎」、上海的國際飯店、霞飛路、鐵觀音……都加了譯註,目的當然是為了讓讀者更加融入小說的情境。

任何事都是「過猶不及」,但如果掌握得恰如其分呢?

比方說,以小說為例,閱讀對象可能比較廣,從國中生到五、六十歲都有。有些比較「老」一點的知識,年輕人可能不瞭解;有些新潮的內容,「資深」讀者也不太瞭解。

我在想,有些讀者覺得譯註礙眼,也許譯註真的影響到他們的閱讀樂趣了。所以,如果把譯註放在每一頁的頁末,可能就不會那麼礙眼吧。聽過很多讀者朋友說,大家都不喜歡看放在每一章末的譯註,因為懶得去翻。所以,放在章末的譯註是放辛酸的(?),不過,現在好像大部分都是放在頁末,這樣比較不會影響閱讀的流暢感,想要從譯註中吸收新知識的人,也可以「享受」看譯註的樂趣(我就很喜歡看別人寫的譯註)。不過,如果只是簡短幾個字的註,「灌」進文章內的方法也很理想。

或者,也可以像圖中日文書中所採用的方式,在文字後面直接加括號,把譯註寫進去,但並不特別標出是譯註,讓讀者以為是作者寫的(混淆視聽法),也許就不會覺得那麼討厭了(?)。

在寫這篇文章時,剛好看到水果日報的一篇文章中,也對文章中的一個字加了註,但並沒有特地寫出「編註」幾個字,而是就在括號後方直接寫上解釋──

貪戻(貪婪蠻橫)。

這種方法似乎真的不錯耶,不知道出版社會不會考慮?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綿羊 的頭像
    綿羊

    綿羊的譯心譯意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