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之前曾經寫文提到,日語中光是「你」,就有很多的表達方式。あなた、きみ、お宅……。
之前在一本小說中,遇到這樣一句句子。
一對男女交往多年,男生叫女生的稱呼從原本的「きみ」變成了「おまえ」,女人內心很感慨。
「きみ」和「おまえ」都是男人對女人的稱呼,譯成中文,就是「妳」,但在翻譯的時候,總不能譯成──
交往多年,他對我的稱呼從「妳」(比較客氣的叫法)變成了「妳」(比較不客氣的叫法)。
哈哈,如果這麼譯,恐怕會被冠上「天兵譯者」的名字吧?讀者也會看得一頭霧水,要我解釋「妳」怎麼叫得客氣或是不客氣。
該怎麼處理那句句子?不譯?當然不行!
無奈之下,姑且譯成「交往多年,他對我說話越來越不客氣」,然後用紅字標出,告訴編輯,這句並沒有按照原文處理。

除了這些「文字」的譯不出來,方言的問題也很頭痛。有人建議大阪話可以用台語來詮釋,我也覺得某些台語的俚語很傳神,但因為台灣出版的書籍會在繁體中文地區發行,翻譯的文字必須顧及所有中文讀者,所以,大部分出版社都會要求譯者「中規中矩」用正統中文。
況且,那大阪話用台語,京都話要用蘇州話?九州話要用山東話?那岡山話、東北方言……又該怎麼處理?

以上的例子,都是兩種語言之間的「不可譯」的部分。以前,遇到這種「不可譯」的部分,都會很惶恐,但在向一些大師取經後,發現這是在翻譯過程中,無法避免的問題。隨著經驗的累積,或許會想出一些變通的方法,繞一些彎來處理這些「不可譯」的部分,呈現作者安排某個角色說方言的用心。
翻譯是一條不斷摸索、思考、取經之路,所以說,譯者都是唐三藏(純指取經的部分,不涉及人物性格)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