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聽一位日文系老師提到,大學日文系的學生經常會挑選一些經典小說的篇章翻譯(可能是功課吧),他們對照市面上已經出版的中譯本後,發現漏譯和誤譯的情況非常多,驚嘆「這種譯本怎麼可以在市面上出現?」
因為沒有實際看過,所以不知道情況到底如何。但之前和朋友一起聊到這件事時,朋友問:「會不會是那些學生把譯文和原文一字一句對照,結果,沒有緊貼原文式的翻譯,就被他們認為是誤譯?」
(補充:會不會和薇嬪提到的「一棵樹」的問題雷同?)
以前的資訊比較不發達,譯者難為「無米之炊」。比方說,在沒有網路的年代,如果原文中提到某某品牌的紅酒,除非譯者剛好是紅酒愛好者,也剛好喝過那瓶紅酒,又剛好記得那瓶紅酒的英文名字,順便問一下進口商該紅酒有沒有中文譯名,否則,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下,或許真的只能用音譯,甚至省略品牌名,直接就譯成紅酒而已(這一部分純屬臆測),甚至無法得知那款紅酒是昂貴的珍品,還是廉價的紅酒,對小說中人物個性的表達當然會有影響,但問題是,讀者在看書時,看到不懂或是不想看的內容可以跳過,譯者卻無法這麼做,再難啃的內容,也要咀嚼後吐出來(這個比喻有點噁心),我相信當時的譯者也很痛苦。
現在的譯者比以前的譯者幸福,以前的譯者查資料都要靠辭典,即使抱著一大堆專業辭典,遇到一些新名詞,新的外來語,只能一番兩瞪眼。現在的譯者只要google一下,大部分問題都可以解決。相較之下,現在的譯者壓力也比較大。
以前讀者對譯文不滿意,最多只是心裡罵一罵,或是告訴親朋好友現在卻可以po上網,發表自己的意見。當然,這種壓力可以督促譯者對自己的譯文更負責任,在翻譯的時候,腦子裡隨時繃緊一條弦,但分寸不拿捏好,就會顧慮太多,反而放不開手腳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