買了一本我暗自欣賞(純指該譯者的譯筆)的譯者近期的譯作,看完之後,覺得有點失望。
這種失望包括兩個部分。第一,小說的內容有點乏味。第二,這位譯者的譯筆似乎沒有之前精彩。
有不少讀者看完一本原本抱有期待的書,最後感到失望時,往往會產生合理的懷疑「不知道是不是譯者的關係」。我不是一般的讀者(沒有自我吹捧的意思喔),而是同樣從事翻譯工作的讀者,而且,我雖然不認識那位譯者,但之前買過好幾本那位譯者的譯作,還有編輯也曾經推薦我看那位譯者的書,對那位位譯者的文字還蠻熟悉的。所以,我知道那本小說的乏味(或者說口味清淡,啊呀,我也變成重口味讀者了),絕對不是譯者造成的(我看過那位作家的原文書)。或許因為這本小說的乏味,導致那位譯者在翻譯的時候無法將他的功力發揮得淋漓盡致(這純屬個人觀感,也可能是我退步了)。
我完全沒對那位譯者不敬的意思,而是心有戚戚焉(因為我之前翻了某本小說後,覺得超沒信心),也藉此提醒自己,因為這種情況,在每一位譯者身上都可能發生。
(OS:所以有時候我推掉某些書,真的是因為我很有自信地認為「別人可以比我翻得更好」,而不是在那裡挑三揀四啦)。
之前看HBO的一段節目中,湯姆.克魯斯說:「雖然每個演員努力演好每一個角色,但其實每個人的戲路還是會受到限制。」(大概是這樣的意思啦)
有好幾位譯者提到譯者像演員。既然是演員,就有適合自己的戲路。當然,越是好的演員,能夠挑戰的角色也越廣、內涵越豐富。
當譯者一段時間後,會慢慢了解自己的「戲路」,逐漸了解自己喜歡的是哪一類作品,在處理哪一類作品是比較得心應手。其實,自己的「戲路」和閱讀習慣也有很大的關係。比方說,經常看推理小說的人,比較能夠把握推理小說的要素,也熟悉相關的用語,翻譯出來的文字當然比處理陌生領域時更成熟。在處理陌生領域的作品時,必須更加小心翼翼地「揣摩角色」。
當然,我並不是說要自我設限。
聽說布萊德.彼特就是喜歡挑戰不同的角色,才造成了今天他在影壇的成就。當然,演員基本上要帥(內涵,演技力也很重要,但帥更重要吧)才有機會挑戰各個角色,譯者也要在有紮實基礎的情況下,出版社才願意把好的作品交到你手上。
薑是老的辣。雖然演員老了以後,因為「皮相」的關係,可能演出的機會慢慢減少,但譯者只要懂得隨時充實自己,應該可以「越老越吃香」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