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那天在網路上看到一篇留言,認為日文書中的標點附號只有括號、引號、雙引號、頓號和句號而已。
其實可能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喔。
就在我目前翻譯的這一頁上,就有刪節號、問號和驚嘆號,所以,並不是日文中沒有這些標點符號,而是作者沒有使用!
我本身翻譯的過程中,遇到某些和中文的標點使用出入較大的部分,就會多思考一下,作者這樣的標點使用方法,是否有特殊的意義。
比方說,日語中的對話通常是──

他看著我問『你是指我和秋子以外嗎』
『對、那當然』
我回答。

在翻譯的時候,就會改成中文的用法──
他看著我問:『你是問我和秋子以外嗎?』
『對,那當然。』我回答。(「我回答」這三個字是否需要換行,不同出版社有不同的要求,但基本上不是太大的問題)

然而,之前在翻譯《本格小說》時,上冊的前半部分對話的標點符號使用就很獨特。比方說──
──是他伯父一手帶大的,吃了不少苦頭。
是喔,母親應著,我把托盤裡的東西放進流理台,問道。
──他幾歲了?

當時,我曾經請教出版社的編輯這本書的標點符合處理問題,比方說,「問道」這兩個字後面,到底該沿用原文的句號,還是改為冒號,或是有其他的處理方式。結果,經過討論後,認為作者在這一部分特殊的標點使用方法,應該有特別的意義,所以,還是尊重原文的標點使用。
有時候沿用原文的標點符號,並不一定是譯者不用心,也有可能是經過討論後做出的決定(當然,這樣的決定是否能夠令每位讀者滿意,則又另當別論),所以,別小看一個標點符號,有時候也會令譯者傷不少神。
記得之前的文章中曾經談到,曾經有讀者批評某本日本翻譯小說在對話的部分,沒有使用引號,讓他看了很不習慣。
其實,譯者遇到這種標點的問題時,真的會很掙扎。因為,日文中不是沒有引號,而且,作者在其他的部分也會使用,為什麼在這裡沒有使用?是否有特殊的用意?
譯者很可能是經過這樣的天人交戰之後,才決定尊重原文中沒有使用引號的習慣。老實說,對譯者來說,加一個引號太簡單了(還可以多賺兩個字的稿費!),所以,或許譯者在標點的運用上,無法做到很完美,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,對標點符號的運用,還是經過一番思考的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