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譯者的人,通常都喜愛文字。
因為多位前輩曾經說過,當譯者不可能致富(好啦,偶有例外啦),唯有靠著對翻譯、對書籍的熱情,才能在譯路上繼續走下去。
翻譯的時候,如何找「參考書」也很重要。
這裡說的「參考書」,是指字典或是專業參考資料以外的參考書,也就是有助於精進自己譯文的翻譯書(雖然多看中文創作的書籍,對譯文進步更有幫助,但這裡只談翻譯書)。
雖然在翻譯文學作品之前,我已經當了多年譯者,但有機會接文學作品時,我看了很多前輩的譯作,也累積了一些這方面的心得。
首先,不要迷信「老師」的作品。我曾經看到譯者是某某大學的教授,就毫不猶豫地帶回家。看了之後,以為這就是「老師」級翻譯,頓時對自己信心大增。後來和一些編輯、譯者聊天時,才得知某些老師熱心「栽培」學生,會把整本書的譯稿拆給學生「練習」,有良心一點的,會在最後做一下整合的工作,至於「日理萬機」的老師,就把學生的譯稿直接丟給編輯。所以,雖然美其名為教授的譯作,但其實是「學生+編輯」的合作結晶(也許以目前的譯費,要教授親自操刀,可能太委屈了)。當然,其中也不乏是教授親自翻譯的,我只是提醒大家,千萬不要買到「教授皮,學生骨」的譯本。
其次,盡可能多參考不同譯者的作品。每個譯者擅長的領域不同,A譯者可能對某幾些字眼處理得很好,B譯者對另一些字眼有獨到的妙譯,於是,就可以吸收眾譯者的精華。
我在從事翻譯工作以前,看翻譯書向來只追情節,根本沒在意譯得好不好的問題(除非譯得很不順,影響閱讀樂趣),所以,一開始也不懂得區分譯文的好壞。自己當譯者後,就會看得很投入,看清楚每一個字的譯法,注意句子的排列,思考譯文和原文之間的關係。久而久之,只要翻個兩、三頁,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知道譯文的好壞。
所以,分辨好譯文的能力是可以藉由大量「有心」的閱讀培養的。因為只有知道什麼是好譯文,才知道自己進步的方向。
翻譯這條路沒有盡頭,閱讀是譯者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,多閱讀,才會發現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不足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