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有時候,朋友在問有關翻譯的問題時,由於往往是「斷章取義」,所以即使有人在回答後,還是會加上一句「請結合上下文」。

這並不是對自己的翻譯沒有信心,而是很多字眼,真的必須結合上下文來考慮,才能翻譯出精確的意思。

那天在噗浪上又和大家分享一個。

比方說,「次の金曜日」。

看到這幾個字,我毫不猶豫地翻譯成「下個星期五」。沒錯吧,各位懂日文的譯者應該也同意吧。

結果,繼續看後文,「下個星期五」是「三天後」!

所以,在那本書的情況下「次の金曜日」並不是「下個星期五」(下一週的星期五)而是「這個星期五」(本週的星期五)。

於是,我得出一個結論──

如果「現在」是星期四之前(當然,如果是星期四,可能就會直接說「明日」,而不會說「次の金曜日」),就譯成「這個星期五」;如果「現在」是星期五或星期六,就要譯成「下星期五」。

另外,還有一句。

「AはBを生んだ。」

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,A生了B,A就是B的媽媽(只有女人能生孩子)。但還有一種情況,就是A是作家,在小說中創造了B這個角色,也可以用這個句子。當然,如果A是山崎豐子或是史蒂芬.金這種大名鼎鼎的作家,B是福爾摩斯這種無人不知的角色,當然不會譯錯。萬一A是沒有什麼名氣的女作家(如果是男作家,可能會停下來多想一下),B又是菜市場名,就很自然地以為A生了B,當然,作家創造角色,等於是給了角色生命,也可以算是角色的「媽媽」,但這時的「生んだ」還是應該譯成「創作」更貼切吧。

以上兩點,僅為翻譯過程中,記錄下來自我提醒的小心得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