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路上對於翻譯小說譯文的討論,通常會有兩種不同的意見。
許多讀者認為,通俗易懂的中文譯文,有助於增加可讀性,否則,讀者很可能拒絕接受那些難以下嚥的文字,根本不想看完全書。
也有人認為,讀者所讀流暢的中文,只不過是譯者的重新加工(流暢的譯文什麼時候也變成一種錯?)
關於這個問題,前輩景翔老師在這篇「沒有屋頂的酒吧」中提到,如果字字譯對,卻無法變成流暢的中文,只能稱為「漢字講譯」,而不是「中文翻譯」。
綿羊從事翻譯工作這些年,剛開始的時候,譯文曾經被編輯批評:「不像中文。」不過,那位編輯倒是很善解人意,她說她看過許多日文譯者的譯稿,都有這個問題(是在安慰我啦)。當時,我還看著自己的譯稿,很納悶到底哪裡不像中文?(這真的叫做當局者迷)
之後,自己逐漸摸索,又經過多位資深編輯的調教,才了解編輯口中的「不像中文」是怎麼一回事──雖然每個字都翻成了中文,但某些用詞中文讀者無法理解,某些語句讀起來很拗口。結構也太受原文的影響,中文讀者就會覺得「怪怪的」。甚至,因為日文和中文中的某些用法不同,如果太「符合原著精神」的直譯,反而無法表達出作者的原意。
比方說,綿羊手上的書中有這樣一個句子:
吧檯前的白晢脖頸上,是一張五官清秀,但表情很冷漠的女人臉。原本沒有表情的臉上掠過一絲驚訝。  
看到這一句,各位會不會以為綿羊在翻譯恐怖小說?好像吧檯前,脖子上頂著一顆女人頭(啊喲,可怕喲~~)。
這是完全按照原意翻譯的容。但問題是,作者想要描寫的是他走進吧檯時,遇見一個熟人的場景(當然完全沒有恐怖氣氛)。
所以,綿羊自動改成──
 吧檯前坐著一個女人,白晢脖頸上是一張五官清秀,但表情十分冷漠的臉。一看到我,她原本沒有表情的臉上掠過一絲驚訝。
這應該屬於容許譯者「添油加醋」的範圍吧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