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林欣誼(台北-大阪Email採訪)】 轉載自中時電子報

     身為日本「國寶級」作家,山崎豐子的名號幾乎無人不曉,台灣讀者即使沒讀 過她的著作,也必定看過她作品改編的日劇,從《白色巨塔》(麥田)、《華麗一族》到《不沉的太陽》(皆皇冠),她筆下緊湊的劇情和逼真的現實描述,在在令 人屏息。在這些訪談上百人、長達數十萬字的巨幅小說中,她的寫作力道之強,也彷彿每個字句都能穿透紙頁。

     更教人佩服的是,今年高齡86的山崎豐子寶刀未老,去年還推出第14部作品《命運之人》,以沖繩歸還與美日密約為背景,引起各界討論。同 樣在去年,日本富士電視台為慶祝開台50周年,將山崎的70年代經典《不毛地帶》(皇冠)改編成電視劇,小說原著近日也在台出版。

    《不毛地帶》改編富士大戲

     在越洋email專訪中,被問到筆耕大半輩子以來,寫作最快樂的地方是什麼?山崎一派率真地回答:「最好玩的時候,就是想小說人物的名 字。」相對地,最困難之處在於選擇題材,「只要選題對了,小說就成功了50%。」

     《不毛地帶》全長103萬字,自1973年至78年在日本雜誌連載5年,為「戰爭三部曲」的第一部,續作為《兩個祖國》、《大地之子》。 書中揭露民間企業「近畿商事」的內幕,反映日本戰後「經濟神話」下的弊病。主角「壹岐正」在戰時 曾被拘禁於白雪皚皚的西伯利亞,他的名字就是山崎的精心設想,壹意指「一」,最根本的重要意義;名「正」意為端正,隱喻他在精神頹敗的日本社會中,仍維持 他過去從軍時信念堅強、效忠剛正的「男子漢」性格。

     發揮記者挖掘內幕功夫

     山崎豐子出身新聞記者,33歲才以《暖簾》(麥田)在文壇出道。她回顧當時,「有人說,只要是記者當久了、報導寫多了,一定都寫得出從不 同角度探討事實的小說。聽了這句話,我就想寫寫我家的事。」山崎家是大阪船場的老字號昆布店,於是她便「看著父親的背影,寫出了《暖簾》,描寫一個以信用 為第一的大阪商人身姿。」

     在接下來的半世紀,她藉由鞭辟入裡的調查和寫作功夫,挖掘社會內幕,題材從商界鬥爭、金融圈內幕,到醫界腐敗、航空界祕辛與戰爭 反省等等,彷彿為日本社會敲打一記記警鐘。因為記者背景,山崎在寫作上重視採訪,考察範圍從日本遠至俄羅斯、非洲奈洛比等等。寫作《不毛地帶》時,她便採 訪了377人,為《大地之子》取材時還與當時中共總書記胡耀邦三度會面。

     預見結構下的深層問題

     山崎自認為是「社會派」作家,想追尋「最接近真理的事實」。「我不是專寫大企業的弊病,只是對不公平的事無法坐視不管,例如威權主義的大 醫院對病人見死不救、不重視飛航安全的航空公司等等。」然而,從批判社會的角度著手,她真正想表達的卻是「人情冷暖、對某些社會現象的質疑,還有一些不屈 不撓,秉持初衷凜然生存的人物。」

     因此,她的小說不僅人物立體鮮活,深具紀實性,甚至能預見結構下的深層問題。譬如《不毛地帶》中描寫勒克希德公司的政商掛鉤情節,連載期 間,日本便發生轟動全國的「洛克希德醜聞」,美國洛克希德公司向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行賄,事件爆發後田中因此下台,山崎的「預言」能力堪稱驚奇。

     最滿意《大地之子》

     不像其他作家對自己的作品「一視同仁」,山崎坦率地說她最滿意的作品是《大地之子》。她自認這本書探討的並非中日戰爭,而是「語重心長」 地描繪戰爭孤兒的悲劇,「因為在所有戰爭受害者中,就屬因戰爭慘遭遺棄的那些中國小孩的境遇,最令人不忍。」面對大量著作被改編為影視作品,她也讚揚所有 的改編她都滿意,影視和小說各擅其場,不相衝突。

     回到寫作的源頭,山崎說影響她最深的作家並非日本前輩,而是法國小說家巴爾札克,「因為他以金錢──與人形影不離的身外之物,來當作寫作 題材,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。」但她最喜歡的作家,則是能把眼界放諸大社會,且擁有作家使命感的石川達三。

     雖然山崎的小說格局早已跨出大阪,廣至日本全國及海外,但對於在關西土生土長的她來說,大阪就像她的「臍帶」,是孕育她創作的地方,而東 京則是「發行書籍的商務之地」。她曾說:「作為素材,就是不斷寫大阪的天空、河流和人,從養育自己的風土中觀察人,是最確實有把握的方法。」不過,至今仍 定居大阪的她,對這座城市長年來的變化,也不禁淡淡說了句:「搞笑文化已透過電視蔓延全國,有些可惜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