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IMG6171.JPG

當了十幾年專職翻譯,我的譯者簡介有過幾種版本,其中有一個版本中提到,儘可能呈現「原味」的日本。

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。要做到這一點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,以日本文學來說,常用的第一人稱「私」和「あたし」、「僕」、「俺」,基本上也只能用「我」來代替,「私」和「あたし」基本上是女性的自稱(但有時男性也會用「私」自稱),但其中表達的感覺稍有不同,「僕」和「俺」是男性的自稱,所表達的男性心理也不一樣。有時候,同一個人物在和不同的人說話時,會分別說「俺」和「僕」,但在譯文中,大部分情況都只能譯成「我」,除非作者特別強調「俺」的自大之類的情緒,才會譯成「老子」(「老子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」)。

即使如此,我還是認為,追求「原汁原味」還是譯者應盡的本份。

比方說,作者開出了一張燉藥燉排骨的配方,需要加當歸、川芎、熟地、白芍、枸杞、桂枝、蔘鬚、黑棗、桂圓這些藥材,譯者不能擅自覺得加了枸杞湯頭會太甜,不符合中文讀者的口味,就隨意把枸杞這一味中藥材取消。因為食譜是作者開出來的,譯者要做的事,就是把這道配方傳達給讀者。

不同的譯者在翻譯的時候,或許有的譯者會先加當歸和參鬚,最後再加桂圓,有的人認為先加桂圓比較符合國人的口味,但萬變不離其宗,只要該加的料都加了,沒有擅自加一味、減一味,就是原汁原味(當然,我們在煮藥燉排骨時,所有中藥都包成一包,並沒有拆開一味一味加,只是為了舉例方便,才這麼解釋)。

某些實用類書籍中,的確有些「不符國情」的內容,但即使是「不符國情」的內容,譯者也沒有權利擅自取捨。因為,也許譯者認為是「廢話」的內容,對讀者來說,是瞭解另一種文化中某些特色(無論是好是壞)的線索。之所以會譯介外國的作品,就是因為出版者認為其中有某些部分值得借鑑。當然,如果譯者和編輯(所代表的出版者)溝通後進行取捨,則不在此限。因為這已經牽涉到出版者的出版方針問題,而不是譯者的問題了。

有一點要贅言一下,就是原汁原味並不是「逐字逐句」譯的意思。我在翻譯的時候,有時候會把句子的順序按照符合中文表達的方式調整,甚至把兩、三句打亂後重組,但所有的「料」都在,這就是我定義的「原汁原味」,而不是死譯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