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無完人,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完美譯者。即使我們兢兢業業,抱著戰戰兢兢的態度處理每一段文字,只要是凡人,還是無法避免出錯。

所謂的錯有很多種(這裡指的錯誤不包括譯者根本看不懂原文的意思,自己編故事的情況)。

首先,對原文的理解不足,導致了誤譯。翻譯的時候,譯文字容易,譯文化難。如果只是把原文譯成對應的中文,也許只要翻譯機就可以處理,但翻譯之所以難,就在於任何一種文化都有深度,即使自認為看懂了,其實很多時候都可能會發生「見字不見意」的情況。

而且,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不斷發展、進步的,隨時都有新的詞彙,新的文化出現。有時候,作者為了強調故事的背景,甚至會刻意使用一些「死語」(已經過時的詞彙),對那個時代不太瞭解的譯者,遇到那個時代的「流行語」,有可能費力查了半天後,只抓到一知半解、模模糊糊的語感。如果連譯者都一知半解,讀者很可能會無法理解。

還有一種「錯」,就是理解不同造成的。比方說,之前我在回覆留言時問朋友,「妳在翻字典嗎?」,朋友以為我問她是不是在翻譯字典,其實我想問她是不是在翻閱(查)字典。有些內容可以根據前脈絡理解正確的意思,但以剛才這個「翻字典」的例子來說,不管是「翻譯字典」還是「翻閱字典」,這兩種理解都是對「翻字典」的正確解釋,只是說話者和聽話者解讀不同。所以,遇到這種情況,照理說兩者都不能算錯,但因為話是我說的,我有詮釋這句話的優先權,所以,就變成那位朋友的理解「錯」了(sorry啦)。

其實,在翻譯的時候,即使譯出有差異的句子,只要兩者都有各自的道理,就不能算是誤譯。也許有人說,如果作者原本其中一種意思,豈不是「誤意」?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啊,就如同我上面舉的例子,「妳在翻字典嗎?」因為我沒有表達得很精確,也沒有後續內容的補充,造成不同的理解,也不能說對方「錯」了,不是嗎?

再優秀的譯者都不可能完全沒有錯,譯的書越多,發生錯誤的機率就越高(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在辯解,嘻)。就好像學生時代,功課再好的學生,也不可能每一次考試都考一百分。考試的次數越多,可能不是滿分的次數就越多。

我始終認為,身為譯者,都是在翻譯的過程中不斷學習,累積經驗,在面對譯稿時,必須善盡查證之責,在交出每一份譯稿時,對得起自己的良心,就是對工作負責任的態度。

當然,雖然明知道每次都考一百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,但我們還是要朝這個方向努力(因為我們是乖學生嘛~)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