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看到一位翻譯家談翻譯時寫道,在英譯中的時候,遇到he、him、his,she、her、hers、it、its等必須小心。因為這些字的讀音不同,容易知道代的是什麼人,但中文的「他」、「她」、「牠」讀音相同,再加上「我的」、「你的」、「他的」,根本不知道誰是誰了,所以,有時候需要補上人名或關係,才能避免讀者誤會。

這讓我想到在日文翻譯時,也經常需要做這種「補完」的工作。

比方說,日文的句子中經常沒有主詞,有時候一整段也沒有主詞。這或許也是日文的特色之一,如果不影響對內文的理解,當然以保持原文的樣子為優先,但如果譯出後的文字感覺和在看日文時有落差,也就是看日文時可以感受到主詞是誰,瞭解前後的因果關係,但譯成中文後,就感覺霧煞煞,搞不清楚來龍去脈時,或許可以考慮補上主詞,發揮畫龍點睛的作用,使閱讀的感覺更順暢。因為翻譯是盡可能完整傳達作者想要表達的「意思」,而並不是光是譯文字而已。

什麼時候該加,什麼時候維持原貌,其中如何取捨,也許就要靠多練習所累積的「翻譯感覺」。

看新聞報導時,當有外國人說話時,往往會有翻譯字幕出現。看字幕時,應該可以發現,有時候一段話裡會出現括號。

比方說,「為這次的事深深(致歉)」。

大家看到類似的句子,就知道括號內的文字是譯者把這句話補充完整的意思。在外文中,可能沒有說出「致歉」這兩個字,也許外文中允許這種省略,但變成中文後,句子就無法完整,甚至可能會誤會整句話的意思。

在新聞的字幕中可以這樣處理,如果整本書裡有一大堆這樣的括號,讀者一定會瘋掉吧~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