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校稿的時候,發現一件事(為什麼每次校稿的時候,感想特別多?)

把稿子列印出來比在電腦上直接看時,比較容易看出問題,校稿的效果也比較理想。最近更發現,如果列印成排版後的效果(就是像書那樣),效果更加理想(只是好浪費紙啊~~)。

為什麼會這樣?

明明是相同的字,難道視覺造成的效果會差這麼多嗎?難道是因為電腦畫面上的最不花錢,所以校對效果比較差?(如果有人研究出其中的理由,搞不好可以得諾貝爾獎喔,呵呵)

稿子當然會越校越完美,但是,校稿要校幾次才算合格?

我個人的感覺是──譯者校自己的稿,可能永遠都校不完。如果有充足的時間,永遠不會覺得有合格的一天。每看一次,都會改一些地方,至於改前和改後有多大的差別,也許只是譯者的自我滿足,不對,不對,應該美其名為譯者的自我要求。

之前譯好一本書,因為出版社調整出版計畫,延後半年出版,所以稿子完成之後,就一直沒交。前幾天,想說差不多要交稿了,又拿出來重新看一遍。

不看還好,一看之後,又忍不住改起來了。這時就忍不住有點沮喪,為什麼明明已經是交稿狀態的稿子,還可以改這麼多地方?最讓人傷心的是,我把改前和改後的部分告訴大獅,她竟然說:「有差嗎?」

好吧,沒實例沒真相,舉例來說吧。

突然伸出拳頭敲他的頭→突然出拳敲他的頭(因為同一個句子裡有兩個「頭」,看起來很礙眼)

這是在磨練自己→這是自我磨練

出門後,他就沒說過話→出門後,他就沒開過口

 

後兩句之所以要改,沒有特別的原因,只是覺得「感覺比較對」。讀者看來,根本沒太大的差異,但譯者會覺得很有成就感(?果然只是在自我滿足,哈哈)。

另外,還刪掉一些「的」,比方說,「白色的燈光」改成「白色燈光」,最有成就的,是真的改出一個笑死人的錯。我把「欣喜若狂」打成「欣欣向榮」了!

這不是我亂用成語,也不是打錯了,而是我的手指出了問題。我用的是舊倉頡輸入法,打一個「欣」字,螢幕上就會出現後面的字,比方說「賞」、「慰」之類的,只要按一下shift和數字,後面的字就會自動出現。打完「欣」之後,「欣向榮」是6,「喜若狂」是7,所以,這是我常犯的錯誤。經常會打出「她欣欣向榮地跑了過去」或是「她欣欣向榮地跳了起來」。

至於為什麼校過的稿子還會出現這種離譜的錯誤?據我的分析,一定是最後一次校完,打到電腦上時,手指又出錯了(偵探上身!)

總之,稿子當然是越校越完美,但有時候對著自己的稿子校很多遍,仍然會麻木,會有盲點,所以,這種時候,就應該「懂得放手」,趕快把稿子交出去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