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在思果的《翻譯研究》(新版)的一百六十九頁有一節「辨別英文好壞」的內容──
翻譯者一定要能辨別英文的種種壞習氣和毛病。




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句不容懂的英文,容易被它嚇倒,尤其是讀到外國朋友的信,會有這種情形。這可能是我們的英文蹩腳,但也很可能是他的英文蹩腳。《聖經》和莎士比亞的名句大多是容易懂的,許多說英語的人(不用說是德國人、法國人、菲律賓人,連英美人在內)寫的英文未必佳;有些新聞記者,大作家故弄玄虛,犯了文章上的大忌,寫出似通非通的英文來;遇到這種情形,譯者要做一番分析,把亂絲理清楚,譯成可以理解的中文。
思果在《因難見巧》這本書中的「譯路歷程」這篇文章中還有這麼一段文字──
狄更斯是天才,罕有的天才,他的英文居然也會有錯。舉個顯著的例子,(《大衛.考柏菲爾》)第十九回裡他寫:「所以搖搖頭,好像在說,『我相信你的話!』」這就叫人費解了,他是說「我點點頭」嗎?譯者有時只好作主,替他改正。

這兩段是談論英文的情況,日文不也是如此?
某前輩譯者在翻譯某作家的小說時,多次請教日本朋友(對方是大學教授),教授也常納悶,作家為什麼會寫出文法不對句子。
有時候在翻譯時,也會發現一些可能是在排版時,假名轉換成漢字時所造成的錯誤。如果是很明顯的錯,當然會大膽地認為──原書印錯了,但如果是像「華族(ka-zoku)」(根據日本舊憲法,皇族之下,士族之上的貴族特權身份,一九四七年後廢除)誤植為「家族(ka-zoku)」(家人的意思),就會讓譯者死掉很多腦細胞。
譯者不好當,但也因此充滿挑戰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