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前幾天睡午覺前,不知道在看什麼節目,醒來時,發現正在播港劇,迷迷糊糊之際,也懶得拿遙控器,就呆呆地看了一陣子港劇。
看著看著,我發現一個問題──
劇中人說的話(已經配音成國語)和字幕上寫得不完全一樣。
雖然表達的意思相同,但配音演員說的話,和字幕上打的不完全相同(字幕也是正統的國語,不是廣東話)。
港劇說的當然是廣東話。廣東話和國語同樣是中文語系,但在「翻譯」成國語時,也有所謂文字的入境隨俗和是不是口語化的問題。演員在劇中都是一些生活對話,不可能咬文嚼字,所以,配音演員會根據自己的專業經驗,把一些文字表達得更加口語化。
同樣是中文,已是如此,那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呢?
那天剛好看到宅貓寫了這篇「從中文配音員的工作思考譯者工作」,也提到配音員對某些稿子翻得很不口語化頗有微詞,有時候需要花很多時間去修稿。
翻譯的時候也一樣,有時候也會把一些文字整理得更符合中文習慣,並不是只要翻譯出「對的」譯文,就算是大功告成。
同樣是翻譯,翻譯法律文件、實用書、小說、連續劇時,所注重的要求並不相同。法律、專利文件講究每一個字都正確;實用書必須通俗易讀,不然讀者看著拗口的文字,連理解都有困難,當然無法從中吸收到知識;至於小說,需要咀嚼意境;連續劇的對白,當然首推口語化!
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對《功夫熊貓》的中文配音(好像是針對對岸的版本)有不同意見,認為談到名畫時,應該說「贗品」,而不是「冒牌貨」。其實,這種問題真的很見仁見智,該口語化,還是還「術語」化,觀眾、讀者當然有權利發表意見,提供參考意見,但有些部分還是應該相信專業──專業配音演員和專業配音公司的經驗,他們更知道怎樣處理,才能表現出作品的意境。
翻譯真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課程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